君子德风小人德草风行草偃(小人草盆栽)

日期:2024-03-23 08:24:44 作者: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风行草偃(小人草盆栽)

风行草偃是什么意思风行草偃典故出处介绍

风行草偃这个成语可能大家会感到比较的陌生,风行草偃的第一个字读yǎn,意思是用道德文教是可以感化人的。那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风行草偃这个成语,还有他的典故出处。一般我们可能都不喜欢听大道理,但是等我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就能分辨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道理道德,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而在古代这些就被看的更重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张纮传》注引《吴书》,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江东谋士张纮。原文如下:

纮至,与在朝公卿及知旧述策材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时曹公为司空,欲加恩厚,以悦远人,至乃优文褒崇,改号加封,辟纮为掾,举高第,补侍御吏,后以纮为九江太守。纮心恋旧恩,思还反命,以疾固辞。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纮来到许县后,向朝中的文武百官和之前的好友们介绍孙策的才能国人,谋略出众,平定江东三郡时,当地百姓被徳教感化,纷纷归顺。同时,孙策对朝廷非常忠心。当时曹操担任司空,他想给张纮施以恩惠,以便让孙策高兴,于是便夸赞张纮,加封他的官职,先是任命他为曹掾,又将他的考绩列为优等,授予侍御史之职,后来又任命张纮为九江郡太守。但张纮心系故主孙策,想回去复命,于是便称病拒绝。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该段记载中的风行草偃,意为百姓被徳教所感化。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见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相关人物和历史背景。张纮,是汉末淮泗名士,后加入孙策集团被参与平定江东之战。到了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接受了一项重大使命,作为孙策集团的使者前往曹操控制的汉末朝廷。张纮来到许县后,在曹操及其手下面前夸赞孙策的骁勇善战和管理有方,故此才出现了风行草偃这句成语,目的是介绍江东整体形势的稳定。

不过,张纮的这个介绍其实有很多的水分。孙策所发送的江东之战,其实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遭到了江东世家大族和百姓的强烈反抗。为了稳定局势,孙策采取了高压手段,诛其名豪,导致江东局势动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孙权掌权初期。

对于孙策在江东的一举一动,曹操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正如后来郭嘉所说的那样: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只不过此时他正在集中精力对付袁绍集团,无暇染指江东。故此,曹操也就顺水推舟,加封张纮的官职以安抚孙策。

风行草偃什么意思风行草偃怎么读

风行草偃什么意思?风行草偃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fēng xíng cǎo yǎn,简拼:fxgy

成语解释: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例句:世俗日浅,小小举措已足以震动一世,使秘书得展其所为,于今日断可以风行草偃。

繁体写法:风行艸偃

注音:ㄈㄥㄒㄧㄥˊㄘㄠˇㄧㄢˇ

风行草偃的近义词:风行草从见“风行草偃”。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where the wind passes,the grass bends-the inferiors imitate the superiors.

读音注意:偃:不能读作“yàn”。

写法注意:偃:不能写作“晏”。

风行草偃意思

风行草偃的意思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一、拼音:fēng xíng cǎo yǎn。

二、近义词:风行草从。

三、出处:《论语·颜渊》。

四、成语用法:

1、宋陈亮《又癸卯秋书》:“世俗日浅,小小举措已足以震动一世,使秘书得展其所为,于今日断可以风行草偃。”

2、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风向草偃,道洽化醇。”

3、唐白居易《册回鹘可汗加号文》:“东渐海夷,西亘山狄,惠宁威制,鳞帖草偃。”

4、《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圣化所绥,万里草偃。”

5、《晋书·潘尼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

五、成语典故:

《·颜渊》载,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问是否可以用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孔子认为用不着杀人,而要用德教,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谓领导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励志英语。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风行草偃比喻以德教化民。《周书·武帝纪》:“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亦作“风行草靡”。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意思是:

上层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风,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回跟着风的方向倒。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原文如下: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孔子回答道:你是一个主政的人,哪里还要用杀人的手段呢?上层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风,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回跟着风的方向倒。

扩展资料

注释:

君子:统治阶级。

德:德行。

小人:普通百姓。

上:或为尚字,加也。

偃:仆,倒。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讲的是以身作则的原则,统治阶级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德行,这样百姓效仿才会有好的榜样,有清正廉明的县官,县里的百姓就会洁身自好。“上行下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家总是有一种风气贯穿始终,上层统治阶级的作风喜好,直接会影响到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子的“人治”思想。

声明: 本文由电商资源网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