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包括哪些
乡村振兴包括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1、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2、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3、生态振兴,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
4、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要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能够看到乡村希望,看好乡村未来,看见乡村生活,实现真正的吸引人才到农村;
5、组织振兴,组织振兴重在保证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
做好乡村振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品质。要坚定不移投身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提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际工作成效;
2、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一个国家要强大,一座城市要持续发展,唯有创新是不竭动力;
3、要树立学无止境的勤学思想。
我们想要做好乡村振兴,就要加强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还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要坚持学习,学会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
第三条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重要意义: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作用:民俗文化可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软件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建设,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3、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地区应依附本地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传统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品牌。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为此亟须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短板,这是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强农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观需要。
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
实践证明只有实现文化的振兴,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唤醒乡村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孕育出更深沉更持久的内生力量。为此,一是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把小家的幸福与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诚实劳动、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对文明实践的要求
创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红色教育、科技科普、文化服务等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文明实践服务。
精准对接群众服务需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制定志愿工作流程和服务清单,面向群众开展“流动式”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