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三个坑各有什么特点
兵马俑的三个坑各有什么特点
一号坑内埋藏着一支由6000多件陶俑和50余乘指挥战车组成的步兵方阵,方阵的前部是三排横向队列组成的前锋,中部是38路纵队构成的军阵主体,南北两侧以及最后端各有一排陶俑担任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二号坑军阵由四个小阵组合而成,分别为弓弩兵阵、骑兵阵、驷马战车方阵和车、步、骑混编阵。
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由南厢房、北厢房和中间的车马房三部分组成。三号坑已全部发掘,共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战车1乘,兵器34件。
总结;
一号坑是三座俑坑中面积最大,埋藏陶俑,陶马最多的一座。呈一个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二号坑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面积大约520平方米。是三个坑最小的一个。
秦始皇兵马俑坑有哪些特点
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1、一号坑最大,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2、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3、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兵马俑的兵种:
1、高级军吏俑
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
2、车士俑
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3、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4、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5、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6、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7、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8、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有什么特点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
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历史发展:
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1974年春寒料峭的3月,被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普通农民在打井时发现。秦兵马俑苏醒了。随着地下浩荡军阵的8000多虎贲之士相继与世人见面,世界被震惊了,其中最形象、最贴切而又最令人振奋的评论是:“秦兵马俑,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奇迹!”
最早称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一位外国元首,即时任巴黎市市长、现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先生。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大门打开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也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秦俑博物馆充分利用遗址现场,边发掘、边展出、边建设、边开放,使博物馆在开放展出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此,秦兵马俑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军阵场面,以它“大、多、精、美”征服了20世纪的现代人,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竞相一睹为快。
秦兵马俑的破土而出,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秦兵马俑军阵以其威武雄壮的气势、绚丽多彩的风姿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震撼了全球,折服了无数国内外观众,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秦俑热”。
每日馆内外,车水马龙,海内外宾客云集。在千人千面、栩栩如生的秦俑军阵前,有的啧啧赞叹,有的凝视沉思……
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告诉记者,自秦兵马俑发掘30年来和秦俑馆建馆25年来,先后有80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参观了兵马俑。使人感到惊喜的是,已有187批150多位外国元首前往西安参观兵马俑,并用不同的言语对秦兵马俑发出惊叹和赞美。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感叹:“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中国伟大的未来。”
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于紧张时期,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考古人员将已回填的一号坑前端试掘方内的陶俑重新清理出来。
下午3时30分,李光耀总理在小小的试掘方坑中仔细观看了40多分钟,他几乎是拥抱着一尊站着的秦俑,然后双手轻轻地摸着俑的脸、上身,从头上慢慢地看到脚下,又从脚下细细的看到头部。
他激动万分地对身旁的夫人和女儿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的祖上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1985年9月,他第二次到秦俑博物馆,看到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巨大变化,很有感触地说:“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兵马俑的二号坑有什么特点
兵马俑的二号坑阵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与一号坑相距20米。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目前考古工作尚在进行中,根据钻探和已发掘的部分资料推断,坑内放置有陶马350匹、骑兵用鞍马116匹、各种武士俑900多件、木质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弩兵、战车等多兵种混合编组而成的曲形阵。建筑方法与一号坑基本相同。东西两边各有三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一个门道。这是一个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右翼,骑兵为左翼,车步混编部队居中的多兵种大型军阵。二号坑内已发掘出木质战车,兵俑、马俑163件,估计全坑可出土1000余件。在布阵方法上,它是由四个小阵勾连组成。第一个小阵是弩兵阵,位于曲形阵的最前端,共有弓弩手300个,其中约160个穿盔甲重装的跪射俑分为八路纵队居于阵心,其余则为着战袍轻装的立射俑环立外围。第二小阵位于曲形阵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每乘车上有武士三人,一名御手,两名甲士。车前车后并没有隶属步兵相随,是一列纯战车编组。第三小阵位于曲形阵的中部,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组成的纵阵。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位步兵为辅,并有8名骑兵殿后,组阵十分灵活。最后一个小阵是位于曲形阵左侧的骑兵阵,以108个骑兵为主,辅以6辆战车。在战场上,主要承担突击任务,以发挥出其不意、攻故不备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