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鱼人工繁殖最佳方法
人工繁殖可选择1——2公斤体重健康无伤病亲鱼专池饲养,喂以野杂鱼或商品饲料鱼,可进行人工催产,任其自然排卵,其卵为半漂流性,能随水流漂浮而完成孵化。
水温21℃——24℃经72小时即可孵化,初孵仔鱼长4.2——4.4毫米。鳜鱼卵微粘性,比重比水大,易沉入水底。在环道中孵化应加大流速,每秒不能低于0.2米。受精卵经3——4天,即可孵化出鱼苗。用人工授精方法可获得较多的鱼苗,也可捞天然鱼苗养殖。
翘嘴鳜生长较快,最大个体重可达10公斤,但市场上0.5——1公斤规格最畅销
鳜鱼产卵习性
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鳜鱼产卵期,少数可延长至8月。一般雄鱼二冬龄、雌鱼三冬龄时性腺成熟,即可在江河、湖泊中自然产卵繁殖(性腺成熟的鳜鱼也可在池塘进行人工繁殖),且产卵时间多在夜间。产卵期间雌鱼、雄鱼都停止摄食,分批产卵。鳜鱼属于多次产卵类型,两次产卵间隔约24h,但一般第2次产卵量少、出苗少、受精孵化率均较低。鳜鱼的卵为浮性卵、圆球状,卵径为1.2~1.4mm,怀卵量一般在4万~9万粒。水温为25~28℃时,从产卵受精到出苗需28~40h。刚孵出的鱼苗可作上下垂直游动
桂花鱼繁殖技术
1、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水10公分(如水质浓可换去1/3)。
2、鱼苗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左右。
3、检查池中饲料鱼的密度,及时补充适口的饲料鱼。
4、注意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水质不良及时换水。
5、病害防治:主要为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指环虫发病率较低。防治方法见成鱼养殖。
6、饲料投饲技术:定期(3~5天为1期)投放补充饲料鱼。
鳜鱼苗繁殖孵化技术
亲鱼放养密度为2~4千克/米2。产卵池圆形,水深保持1米,面积50米2左右。产卵池放入亲鱼后,需要保持微流水,效应时间26~30小时。亲鱼产卵后要将受精卵转移到专用的孵化环道内孵化,以免受精卵堆积而导致缺氧死亡。受精卵在转移之前需要进行漂洗处理,除去破卵及杂物。
孵化水温决定了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一般受精卵在环道内孵化60~72小时即可破膜而出。受精卵适宜的孵化水温是20~30℃,其中最适宜的孵化水温是25~28℃,水温越低,孵化时间就越长。孵化期间要防止大型剑水蚤进入环道咬伤鱼卵,在水温适宜、水质良好的前提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可以达到70%~90%。
五、幼苗培育
受精卵破膜之后,主要依靠自身的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当卵黄囊耗尽才开始开口摄食。当鳜鱼苗孵化出3天后,卵黄囊消失就要及时投喂开口活饵料鱼,每天投喂饵料鱼1~2次。鳜鱼苗和其他的鱼苗习性不一样,开口摄食就要以活饵为食,由于破膜的时间不长,鳜鱼水花的活动能力较差,需要摄食鳊鱼、鲮鱼苗,也可投喂“四大家鱼”等刚破膜的水花,否则会导致鳜鱼水花吃不到饵料鱼,影响幼苗的成活率。开口培育期间不需要换池,就在孵化环道内进行培育,此时鳜鱼苗的密度不要超过2万尾/米2,经过一周左右的培育,鳜鱼幼苗体长达到1厘米左右,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达到1.5~2厘米即可出池。
饵料鱼的投放数量按照孵化环道内鳜鱼水花的数量来决定,如果饵料鱼投放不足,就会导致鳜鱼苗的自相残杀。在鳜鱼苗培育的过程中,环道内饵料鱼的数量一般控制在鳜鱼苗的8~10倍,以保证鳜鱼苗能够容易地摄食到饵料鱼。
鳜鱼幼苗主要易患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病,定期观察幼苗摄食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使用显微镜检查体表有无寄生虫。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1毫克/升进行水体消毒,每3~5天1次,同时做好饵料鱼的病害防治工作,杜绝相互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