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文化历史(柳编介绍)

日期:2024-03-15 13:53:43 作者:

柳编文化历史(柳编介绍)

柳编指的

柳编指的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柳编制作用柳枝作为主要原材料,通过编制、搭接等手法制作出各种物品,包括篮子、箱子、床、椅子等。柳编技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在中国,柳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工业制造的兴起,柳编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一直得到广泛关注和保护。

柳编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制作家庭及农业用品、工艺品、礼品等。

以下是柳编的主要用途:

1.家庭用品:柳编篮子可以用于储存农作物、衣物、玩具等,柳编床和柳编椅子也可以用于室内家居场景之中。

2.农业用品:柳编工具如捆扎器和贮草筐等,可以用于农田和农场,用来收纳和贮存农作物。

3.工艺品:柳编工艺品可以用来装饰室内和户外环境,如花篮、花瓶、花架等都是常见的柳编工艺品。

4.礼品:制作精美的柳编制品可以用来作为送礼的佳品,如复古风格的柳编餐篮、柳编发带等,也可以代表着民俗文化的底蕴。

我国传统柳编是指

我国传统柳编是一种利用柳枝编织出各种实用和装饰品的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柳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中国,柳编技艺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艺复杂多样:柳编工艺包括剥枝、洗净、晾干、整理、编织等多个环节,需要耐心和技巧。柳编不仅可以制作出各种家具、器皿和工具,还可以编织成各种动植物和人物形象,富有装饰性和艺术价值。

地域特色明显:我国各地柳编技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例如,江苏无锡的柳编以细腻、柔软、色彩鲜艳的特点而闻名;四川的柳编则以厚实、结实、朴实的特点而著称。

文化内涵丰富:柳编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柳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因为柳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寓意深远的象征意义,如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重生、充满生命力等。

总之,我国传统柳编是一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手工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编织的历史

历史: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

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

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等地。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

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

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扩展资料

编织工艺品艺术特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然而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山东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工艺品批发市场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

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工艺品加工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

山东莱西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织

柳编的介绍及文化价值 柳编的制作过程

柳编,以柳条为主要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下面,就一起看一看吧。

一、柳条的加工

1.枝条加工

将采下的柳条剥去外皮后晒干,使之成为圆润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枝条。为使柳编色彩丰富,可将白色枝条染成彩色枝条。采摘柳条的时间,一般在春季萌发的枝条停止生长以前(7月25日至8月5日),或春秋季枝条萌发时(8月中旬)。如过早采摘,枝条不坚实;过迟则外皮不易剥落。此外,还要选择晴天清晨采摘,剥去外皮后需及时晒干,否则容易变色或发霉。

2.劈条加工

用刀取粗柳条外部的木质表皮,切割成细长的篾条,用以编织小型的工艺品,也可用于缠编工艺品的边沿和提把。

3.皮条加工

采收秋天落叶后带皮的柳枝,经晒干而成。色彩有灰绿、草黄、紫红等。编织成的柳编工艺品具有粗放、古朴的风格。

二、柳编的文化价值

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活动,相较于其他一些手工艺借助半机械或作坊式生产的方式,柳编在材料、技术上仍沿袭传统方式,从原料到最终成品仍完全以人力加工完成。手工艺的价值在于手工制品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在实用功能之外,柳编民间器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民俗生活。以笆斗为例,笆斗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农用器物,坚密结实,盛水不漏,是民间常用的柳编器物。笆斗底为半球形,形状像斗,也称栲栳。“栲”是植物的泛称,其谐音具有“牢靠”、“和睦”等象征意义。在北方民俗中笆斗成为传递亲情的道具,闺女生孩子“做九”时,娘家人要挎上笆斗去看闺女,笆斗里装有染成红色的鸡蛋、红糖和一把豆芽(喻示孩子生根发芽)。柳编材料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自身形式美的规律,因编织工艺的不同亦造成编织纹理不同。平编、扭编、勒编主要分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菱形组织以及在这些组织上变化的纹样。

三、柳编的制作方法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1.平编

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

2.绞编

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

3.勒编

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

以上就是柳编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你。

声明: 本文由电商资源网内容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