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厦的历史变迁
北京华侨大厦,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下建成,因此得名。周恩来在解放初期就向海外侨胞承诺,要在北京为侨胞建个家。20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北京华侨大厦曾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华侨大厦的存废,曾引起很大争议。旧华侨大厦建成后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是全国各地来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的侨胞。如今名称犹存,实物难寻。在建国十大建筑中,它规模最小。而在财大气粗的世纪金源集团的介入下,建成后的华侨大厦,三个大屋顶参差着,在如此众多的新建筑中,却难以给人深刻印象。它的意义,也许更多在于对历史的重新改造。
1988年,旧华侨大厦被拆除重建,新建成的华侨大厦,由芬兰波利玛卡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与中国铁道总公司联合重建。1992年重新开业,2003年又重新装修。目前是商务型五星级酒店。建筑结构专家胡世德认为,当时由于投资有限,原来的华侨大厦建筑面积13343平方米,新华侨大厦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主体结构采用了现浇框架支撑,客房非常宽敞明亮,变身为充满现代味道的五星级酒店。在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了新方法——原来的砖混结构,改成了混凝土结构,采用现代化、机械化施工方法。
东莞华侨大酒店的拍卖
东莞市产权交易中心向社会发出拍卖公告,该中心将于2011年1月30日下午3时30分在该中心拍卖大厅公开竞价转让位于东莞市城区运河西二路27和28号华侨大酒店和华侨大厦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该转让标的土地使用面积约为14179平方米;地上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为56115.86平方米。
此次拍卖已是华侨大酒店的第三次拍卖,前两次都流拍了。据了解,第一次是2003年4月底首拍流拍,当时的首拍的起拍价为3亿元。
第二次是2005年6月以2.5亿元的起拍价进行第二次拍卖,但也流拍了。第三次拍卖的起拍价比前两次更低,已降至2亿元,整整降了1个亿。但需要的保证金为2000万元,比前两次的1000万元都要高。
拍卖酒店并非经营危机
红极一时的华侨大酒店为何要“关掉”?东莞酒店业界人士曾分析认为,如今东莞的酒店越来越多,华侨大酒店已不是东莞唯一的涉外酒店,当初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与其他酒店一样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
不过,东莞市商旅经营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也解释过:拍卖华侨大酒店、华侨大厦,并非经营出现什么危机。当时,华侨大酒店的营业额还在上升,之所以要拍卖,是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各级政府要退出对市场竞争性行业企业的经营,只允许参与能源性(如电力、公共汽车等)行业的经营。酒店属于市场竞争性的企业,政府退出经营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体现。
专家视点
华侨大酒店已无优势
企帮管理咨询总经理柳更生:华侨大酒店降价流拍这种现象说不正常也正常。不正常的是,当前全国的房地产价格都在像“火箭”的速度一样升价,而华侨大酒店和华侨大厦起拍价却在不断往下降价。
说它正常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华侨大酒店和华侨大厦像中豪广场一样,已经形成了不好的心理预期。二是当前国家正在不断地加力调控房地产,资本不敢轻易进入。三是华侨大酒店和华侨大厦所处的位置是老城区,相对于新城区来说没有了优势。
酒店档案
东莞资格最老涉外酒店
华侨大厦、华侨大酒店是东莞中旅旗下的企业,性质均属国有。两家酒店连为一体,位于东莞运河西路,此位置曾经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生活中心区,与城区最大的西城门文化广场隔河相望。
据了解,华侨大厦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到如今为止已有40年左右的历史,是东莞目前时间最长的酒店,华侨大厦主楼5层,裙楼4层,当年,这里也曾是东莞唯一的涉外宾馆。
华侨大酒店落成于1996年3月,酒店共有28层,另有5层半的地下停车场,楼高98.95米,经国家评定为四星级。建成时,当年曾是东莞楼层最高、星级最高的酒店。星级酒店;99年是东莞第一家具备金钥匙服务的酒店。其卓越的地理位置,优雅的周边环境,便利的购物条件,热情、优质的服务,是商务、会议、旅游团队的最佳选择。
翠花胡同的历史沿革
就因为翠花胡同这个名字,不少东北人到胡同里转悠,想看看它和“翠花,上酸菜”到底有没有关系。抱着这个想法的人大都失望而归,其一,翠花胡同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里高大的槐树遮天蔽日;其二,即便在胡同里住了近半个世纪的老街坊,也不知道翠花胡同这一名称的来历。
翠花胡同在王府井东厂胡同的北面,由东厂北巷连接,呈现“工”字形。和东厂胡同一样,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东黄城根南街,明朝属于保大坊,清代也曾有镶白旗军队在此驻扎。然而在地形上的共性并不代表胡同性格的一致,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独有的灵魂。金街废墟竟然荒置20余年
那已经是20几年前的事了,从翠花胡同东口向左拐,有一间极小的门脸儿,店主是个老太太。
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门口几乎天天排着长队,生意好得让老街坊还直得意:“我们这儿可是黄金地段呐!”
上世纪80年代分房的最后一年,原本安静的翠花胡同突然躁动起来。先是不断有人到胡同东面看房子,说到兴奋时两眼放光,手舞足蹈地指点比划,大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劲头。不久,住在胡同东面的居民接到了拆迁通告。推土机等轰鸣的大家伙紧接着就驻进了胡同。老街坊纷纷搬迁走了,再无音信。家住翠花胡同27号院的吴大妈眼睁睁看着一座座四合院被推倒,胡同的三分之一夷为平地,剩下一片废墟。
开发商本打算盖一座商场,可是房子拆完后,拆迁方却夹着巨款逃之夭夭。一直到今天,胡同东面仍是废墟,从华侨大厦的顶层往下看,仿佛一块巨大的伤疤。
又过了几年,有个收破烂的突然把一辆带有集装箱的破旧大卡车开到了这片无人理会的废墟上。车胎瘪了后,简易的集装箱就成了他们一家子吃喝拉撒的“安乐窝”,废墟俨然成了一个大垃圾场。吴大妈想起那时的胡同东口,还是忍不住皱眉撇嘴地说:“那日子,简直没法过了。”胡同的居民每次走到胡同东面,都要踮起脚尖,避开横流的污水,一股股恶臭让人不得不大老远就把鼻子捂上。这样的日子,居民们忍受了10多年。直到有个重要会议要在华侨大厦举行,有关部门认为垃圾场影响市容,才强行把收破烂的一家赶走。
如今,这片废墟周围已经围起了水泥墙,每天都有专人看守。吴大妈还记得以前的看门人不怎么和胡同居民说话,只是一天到晚坐在电线杆下捧着本书看,直到昏黄的路灯亮起。东厂古宅季羡林“与鬼为邻”
一进胡同西口,就能看见一座悬挂着“翠园”匾额的深宅大院。穿着清朝服装的服务员站在门口,迎接来吃饭或住宿的客人。修葺一新的院子里有假山古树,葫芦架下小径曲折,红色的鲤鱼在水池里悠闲地摇头摆尾,偶尔几声鸟鸣让整座院落显得愈发寂静。
最早翠园是明代东厂锦衣卫所属的一座古宅,晚清时,大学士瑞麟在此建立私家花园,抗战胜利后,划归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解放前夕为国民党空军会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5日民盟总部从香港迁至北平,此后翠园长期为民盟中央机关办公地址。
60年前,季羡林就住在这座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在东厂胡同的深宅大院里。院子里重楼复阁,回廊盘曲,庭院错落,花园重叠,陌生人走进去如入迷宫,不辨东西。那时的季羡林深居简出,极少有人来拜访,就因为他住在这座阴气森森的古宅里。
季羡林曾经在文章里写到,他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棺椁,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憧憧,毛骨悚然。这里曾经是明朝的特务机关东厂所在地,是折磨、困禁、拷打、杀害“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极多,据说他们的鬼魂常出来游逛。当然,季羡林并不相信什么鬼怪神灵,用他的话来说:“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开封地处温带,气候适中,很适宜各类花草生长。特别是菊花,自北宋以来家家养菊,户户菊香,世代不绝,时至今日每逢秋末冬初仍然是满城菊花,被人誉为“菊城”。可是在开封胡同的地名中,走遍全城的角角落落,翻阅史志图书数十册,不论是从历史上或现实中却没有发现一条以花草命名的胡同。倒是有一条叫做“翠花”和另一条叫做“茅”的胡同,虽然与作为观赏植物的花草毫无关系,但从字面上看总算多少和花草沾上了点边,那么就侃侃这两条胡同吧!
翠花胡同位于市区北部,东司门北边,北兴街路东一侧中间向东拐的一个小胡同便是。它东西走向,没有东口,是个单口巷。翠花实际上不是花,而是开封人对制作各种玉器(包括玛瑙琥珀)饰物的俗称。清代时因有几户经营翠花和金银首饰的商家在这个单口巷内聚居营业而得名,并一直延续了下来。胡同本来就不深,早几年北门至小南门道路扩宽、沿大街店铺位置后移时,翠花胡同失去了地盘,已经不存在了。
茅胡同位于东司门西边的南京巷内,距离南京巷北口内不远处向东有一条胡同便是。据说清代时该胡同内居民所住多为茅草屋顶的小屋而得名毛胡同。以毛代茅,喻其小也。清末时更名为茅胡同。
过去的茅胡同什么模样?大家没有看见过,今天的茅胡同却是一间茅草屋顶的房屋也没有了。并且也是个单口巷,只能由南京巷出入。胡同内路北一侧,除了最东头两个院外,全是文庙街文庙小区的楼房。从路南一侧现存的一个门楼及几座老房看,清代的建筑格式、高大的墙体规模,虽然有点破旧,至少可以说明,最迟在清末民初时期,这里已非复初建时的茅屋草舍,而是已经建有相当讲究的房舍院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