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是什么
端午习俗非常多,根据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虽然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习俗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
1、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以前在读书的人吃那包裹着枣的粽子,叫“枣粽”与“早中”偕音,意味着早中状元,现在都喜欢粽子里包肉,蛋黄,绿豆等,随个人口味,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粽子在端午时食用的。
2、赛龙舟,端午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是在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了。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上面用绳,珠子作佩带,下面结个流苏,作成各种不同的香囊,现在香囊里也有放薰衣草,茶叶等放在衣柜里除湿,除霉,也有青年男女送香囊来表达爱意。
4、挂艾叶草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而言之,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扩展资料: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端午习俗注入了夏季时令的驱邪、祛病防疫风尚以及赋予纪念历史人物内容。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动。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是阳中至阳的日子;阳气盛则阴邪衰,利于借助刚阳正气驱邪消晦,因此古认认为端午是刚阳正气汇集的吉祥日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寓意
端午节寓意如下:
1、祈福平安
从古时候起,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洗草药水等等活动,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日没有降低过,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
2、驱邪消灾
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2、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是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3、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4、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1、包粽子,这是端午节必须吃的一种特殊美食,家家户户都以这种方式来个端午节。
2、煮咸鸭蛋,煮大蒜,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习俗
3、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树枝葫芦等。说是葫芦的寓意是福禄,葫芦还可以聚财避邪。
4、栓五色丝线,大多数的地方,端午节当天,大人小孩儿手上都要带上五色线
5、佩香囊,香囊内一般都是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挂在脖子上。
6、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端午节当天染指甲,可以去掉各种毒的侵蚀,这个习俗不普遍,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
7、赛龙舟,一般都是一些南方地区比较流行,一直到现在,都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8、据《康熙大兴县志》记载,端午节这一天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因此又名“女儿节”。
9、端午节当天,一些江南的风俗,要在屋内焚烧苍术、白芷、芸香,再点上蚊香,薰得烟雾腾腾,用以辟邪去毒。
10、门上挂艾草,可以驱赶蚊虫。
11、画额,不少地方,端午节当天,有些人家用雄黄酒涂在孩子额头和鼻耳之间,或在额上写一“王”字。据古医书《本经》讲,雄黄“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12、端午浴,在广东广西一些地方,端午节当天,要用艾草水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至今还有直到现在还很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13、放纸鸢,就是风筝,这是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节民间习俗
14、打午时水,这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因为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有哪些寓意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寓意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些常见的习俗和寓意吧~~
1、吃粽子。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庆食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出现,到了金朝的时候才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寓意:民间传说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的。
2、悬艾蒿。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寓意: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杀菌防病。同时也有养生道理,比如小儿佩挂香袋、药浴可减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
3、踩露水。端午这天早晨,人们领着孩子踩露水,到野外生长艾草的地方用手轻轻沾上艾草上的露珠,先给小孩擦眼擦脸。寓意:据说艾叶露水可以明目醒神和美颜,擦洗后这一年大人小孩都会百毒不侵。
4、戴花绳。端午节这天会用五彩线合拧成花绳,用中药配制好的香料把花绳揉一揉便会留有香味,然后给大人和小孩都戴在手腕,脖子和脚腕,有驱毒驱虫的作用。寓意:戴花绳据说可以招来吉祥的说法。
5、额头画王字。端午这天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眉间画一个王字。寓意:王者为上,百毒不侵,避之大吉。另有王者至尊,端午之王会福禄临,鸿运通达。
6、佩香囊。端午节制作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寓意: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7、放风筝。端午的风筝又叫做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并且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寓意:放走灾祸。
8、赛龙舟。现代赛龙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是: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端午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之前经常在汨罗江一带徘徊,吟诵着伤感的诗歌。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屈原说:“我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干净的;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他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向汨罗江,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怕蛟龙吃了屈原尸体,于是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
除了纪念屈原吃粽子的故事传说,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以上就是端午的习俗、来历、传说的相关知识介绍,大家都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过端午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欢迎底下留言分享哦~~